今年的文博會首次設置專業觀眾日和公眾開放日,此舉正是希望文博會能夠在專業觀眾日期間更好地開展配對、洽談、推介和簽約活動,而公眾只能在後3天入場也將更好地解決以往“展蟲”充斥的問題,這一切都是在使文博會更成熟、更接軌國際一流展會。
  不過,記者在文博會開幕首日依然看到展館“爆棚”的景象。在一些參展商看來,區分了專業觀眾日和公眾開放日,的確令文博會更加接軌國際一流展會,但參展商和觀眾多而不精、展會設施和服務不夠個性化、展商多語種服務等不足依然讓文博會邁向國際一流展會還有很多成長空間。
  如何更精?展商建議門檻提高
  此屆文博會首次設立了專業觀眾日和公眾開放日,在文博會開幕的前兩天只有專業觀眾才能入場,普通公眾需等到後3天才可入場。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建強告訴記者,按照設計,專業觀眾日期間將開展系列配對、洽談、推介、簽約活動,力爭完成主會場計劃成交額的70%,這體現了文博會專業化服務體系的進一步提升。
  以往文博會開幕,首日就會迎來大批觀眾,如果趕上周末,慕名而來的市民更是爆棚。但場內人數過多,明顯會影響採購商和參展商的洽談。不僅如此,對普通觀眾的開放也讓一些“展蟲”趁機涌入,在場內擺攤布點,影響了正常交易。
  今年區分專業觀眾日和公眾開放日,試圖讓文博會更加接軌國際一流展會。來自澳大利亞的一名專業觀眾告訴記者,他參加過的一些國際展會與文博會相比,都更加註重促進交易的功能,而不是“展示”;在展期設置上,國際展會也多是分為兩期,前兩天給專業觀眾並且門檻較嚴,後幾天才向公眾開放,這樣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對接的成功率,“很高興看到今年文博會作出瞭如此的改變。”
  參展商深圳雅圖數字視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敬也註意到了文博會對觀眾的區分,“這樣做很好,作為展商也希望可以區分觀眾的不同類別,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安排參展內容。”
  即使如此,記者在開幕首日依然看到入場觀眾並沒有因為區分而減少。對此,來自香港的參展商蔡先生表示,即使區分,對專業觀眾也應設置一定的門檻,比如通過發邀請函等形式確定來的人就是專業人士或採購商。
  對於文博會上的一些參展項目,也有不少專業觀眾表示一些參展的文化項目太過普通和流於形式,應該更精挑細選。他們表示,參展項目應在展前提供說明,組委會也可經過專家評審進行篩選,以確保參展項目的高品質。
  如何服務?個性和細緻成關鍵
  此外,在接軌成熟展會的過程中,專業化和個性化的展會服務也將考驗文博會。謝敬每年都會參加多個專業國際展會,對於今年文博會,他表示:“論人氣絕對是文博會最好。國外展會風格與此不一樣,觀眾有限,會場也很安靜,有更濃的洽談交易氛圍。”
  對於文博會還有哪些需要提升改進的地方,謝敬表示,雅圖是一家生產投影設備和製作新媒體文化創意的文化科技公司,參展少不了影像展示,這對會場燈光等有相應要求,但文博會目前還無法提供個性化可調節的燈光。
  “在歐美等地的一些國際展會,其配套服務之一就是詢問我們對於燈光等的要求,很多國外展會各展台頭上的燈光是可以個性化調整的。”謝敬說,在文博會上,他們只能自己做專門的遮光佈置。
  另外一名展商則希望,展會的服務方可以對參展商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需求做一條龍的服務,如寬帶網絡、展檯布置設施以及鮮花等,展會服務方都應該再提供一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
  此外,文博會場內的噪音依然是不得不直面的問題。謝敬表示,相比而言,文博會還是過於喧鬧了,展會方應該對各參展商音響的分貝數都加以限制。
  隨著文博會海外展區和海外採購商越來越多,針對海外採購商的語言服務也變得緊缺起來。據統計,本屆文博會海外展區占比達15.1%,較上一屆提高2個百分點。一些外國參展商就表示,雖然很多中國文化產品很有意思,但參展商沒有配置和外商交流的工作人員,也沒有相應的英文產品介紹,臨時找翻譯又很難,這讓他們倍感約束。
  ●南方日報記者 曲廣寧
  ■場館直擊
  “澳門文創地圖”
  帶你看看多元澳門
  南方日報訊 (記者/戴曉曉)鮮明的插畫風格、“很有愛”的原創產品、游戲般的主題迷宮,這就是今年深圳文博會澳門創意館帶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此次澳門文化局特意為文博會的觀眾帶來一份特別禮物——由本澳插畫家繪製的“澳門文創地圖”,這份地圖結合了澳門歷史文化景點及文創業態,游客前往澳門旅行可以按照地圖中的線索發現當地最有特色的原創產品店,體驗澳門文化的多元與創新。
  今年澳門館位於1號主展館,以“澳門文創地圖”作為主題,描繪澳門節日盛事和小城居民日常生活情景,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澳門的文創特色。這本地圖由本澳插畫師陳蔚藍原創繪製,以本澳7個堂區為脈絡,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和文字介紹各堂區及文創空間,還提供了世遺景點、博物館及巴士等資訊,將旅游和文創的概念融合在一起。穿梭整個創意館,觀眾仿如置身澳門,體驗小城的多元文化發展及文創氛圍,增加對本澳文創空間的認識。
  “堂區”在澳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16世紀西方人來到澳門的時候,居民圍繞教堂生活,漸漸形成一個生活島,這就是堂區。歡迎大家拿著這個地圖去澳門看看,每個堂區都有不同的特色。”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說,希望通過“堂區”的概念,把堂區不同地方比較有趣的東西表現出來,並讓游客通過相關的文創產業瞭解澳門的歷史。
  之所以選擇文創主題展示,緣於澳門文化多元發展的訴求。“澳門以賭城和世界文化遺產被人們熟知,這些都是澳門特有的文化,但是澳門現在也希望有更多元的文化發展,我感覺城市的文化發展一定要多樣化。”澳門館一位負責人說。
  專題統籌:呂冰冰 蘇妮
  ■對話
  旅德文化經紀人盧樺談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國際
  要獲認可 就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素色布衣、手中抱阮;腦袋輕揚,眼睛微閉;時而沉醉,時而狂放……網絡上,一段“阮痴”馮滿天與德國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尤雅·溫特PK的視頻大熱。視頻中,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顯得陌生的樂器——中阮演奏得到了現場觀眾的集體起立鼓掌致敬。
  馮滿天的表演也讓旅居德國、一心想要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文化經紀人盧樺感到震驚。第十屆文博會期間,她將馮滿天的中阮演奏會帶到深圳,希望讓中國的觀眾也能看到真正讓外國觀眾贊嘆的中國文化。
  在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國際的過程中,藝術家、政府以及經紀人應該做些什麼?究竟怎樣的民族藝術能被跨國觀眾接受?昨日,盧樺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
  南方日報:今天晚上,馮滿天將在深圳音樂廳舉辦演奏會。從一個知名度並不太高的藝術家到紅遍網絡的“阮痴”,人們都在感嘆一個藝術家竟然隱藏在大眾眼皮底下如此多年。您遠在德國又是如何知道馮滿天的?
  盧樺:我並不是通過網絡看到他的。他曾到德國漢堡演出,我是在漢堡政府舉辦的中德文化交流的介紹中看到他的。在歐洲尤其是漢堡這樣的地方,人們一說到中國文化,可能就會提起飲食、茶等等,跟藝術相關的不多,尤其是中國民族音樂,很少有德國人甚至歐洲人知道中國有這麼多樂器。當然電影有一些,尤其今年《白日焰火》拿了金熊獎。
  南方日報:在漢堡觀眾並不知道中阮的情況下,他們的反應如何?
  盧樺:觀眾的評價很好。當時現場幾乎所有人都自發站立起來鼓掌,在德國,這是音樂會中觀眾最高規格的認可。後續還有媒體報道,對此也是贊賞有加。
  南方日報:您覺得他在德國的演出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盧樺:在藝術行業,其實全世界都一樣,能讓大家認可的就是你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一點,在德國特別明顯,有很多把藝術做到極致的大師。馮滿天在德國得到了認可就是在於他不為名利,堅持把中阮研究透。
  從“走出去”角度來說,中國很少有像馮滿天這樣的“阮痴”,既保留獨特的民族文化,又融合爵士、搖滾等各種音樂風格以順應真正走向世界的需求。
  南方日報:前一段時間,“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的話題很熱,您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盧樺:確實有很多演出團隊去到歐洲。有很多大的民族樂團,一開始,人家認為你代表中國政府、代表傳統文化,但漸漸地來的團越來越多,曲子也千篇一律,人家就不買賬了,有的甚至送票都難。看到中樂團演出西方古典音樂,很多德國人更是不理解。你只有承認和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走出去”。
  南方日報:正如中阮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及文化有著無限魅力,但如何能“走出去”為世界所知,您有何看法?
  盧樺:中國民族音樂我覺得應該要做得再細緻一點。
  具體來說,藝術家要真正去潛心鑽研,在演出的時候,不要一味追求院團編製和人數,更多的是要展現精妙的東西,可以更多地去專門展示每一件傳統樂器的魅力。專業化精深度對於國外觀眾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經紀人要做的是讓音樂不僅是音樂,它應該像一個使者一樣,承載音樂背後的中國文化。這樣的話,我們展現的就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會,一次演出,而是蘊藏在樂器後面的中國曆史和文化積澱。
  對於政府來說,對於這些“走出去”的項目,還是應該有更多的扶持,不能一下子放手。
  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原標題:文博會如何邁向國際一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p45mpyl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